作者:manjusri
4、 OAM
Native Ethernet本身实在是简单,也许因此很久都没人去关注OAM,在LAN的时候,尤其是在企业网,维护很简单,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。而在电信网,OAM在传统网络中从协议到产品实现到网络设计,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,即使到了AL新ME的时候,并没有立刻产生专门的的ETH OAM协议,但是因为新ME的核心是EoMPLS(Ethernet over MPLS/TE),核心是让L2的的广播域通过VPLS站在在MPLS/TE的肩膀上(VLL可以看作VPLS的一种特例),从而获得MPLS VPN的隔离安全性和TE的可靠性,许多事情都不得不具有相反的两面,你获得的这些好处很难不付出代价,所以EoMPLS同时也把MPLS/TE复杂性带了进来,所以在没有ETH OAM标准前,AL就做了私有的MAC ping/tracert,并通过网管和VCCV ping (VPLS),MPLS ping/tracert等作了还不错的关联,可以说给基于EoMPLS的新ME一个初步的OAM解决方案,虽然不甚完美,但在AL的OAM特性及配套网管的包装下,能做的这个程度,虽然不能和ATM/SDH的OAM相媲美,但也算过得去,不致让这个短木板太短 。
5、 H-QOS
这里不提新ME方案,是因为在AL7750前,没有产品做HQOS,QOS要做到什么程度,这个争议一直就没有停止过,而7750包装了5级H-QOS,my god, what are they doing?!直到现在,HQOS的商用并不广泛。IP QOS的研究应该早于2000年,但真正开始实现大概从2000年开始,QOS一直被认为是是否重要的事,这在非常重视质量的西方是没有疑问的,疑问在怎么做?谁来做?既然说到QOS,所以插入一些背景信息,以便理解。QOS的分类方法很多,按照时间或者怎么说,按照事先避孕或事后丸补救,划分两大类。
(1)事先避孕:术语叫CAC(Connection Admission Control),这从传统的电路交换通信时代就开始有了,这个时候QOS其实不是可选,而是MUST,因为是电路硬链接,在真正建立呼叫前,你必须通过协议把各段电路分配好了,然后才能告诉两端,OK,连好了,你们做吧,如果电路资源不足以建立这个链接,那么只好让两边等,当然,你们有YY的权利,这不可耻。所以不存在用户多了影响通话质量的问题,只是影响接通率,传统语音发达了几十年,有一整套监控质量的数据体系,什么呼损率了等等,我不是很熟,但一般来讲,只要接通了,就可以安全的做了,不比担心被抓,拥塞产生的语音通话质量问题,更多的是在VOIP刚开始流行的时候,这里面,万一资源用光了,有重要电话不能做,影响重大如何处理,不用担心,再挤的火车,也得留出一些首长专座以备不时之需,不是腐败,比如119,110等,你得给人家一直预留好资源,保持线路通畅吧。首长也一样重要,首长不舒畅,如何为人民服务?首长因得不到好的服务而生气冲动,作出错误决策,那要害多少人。在IP电信化的考虑中,这个技术是首先要被考虑的,在还没有MPLS TE的时候,就考虑利用IP HEADER中的一些保留bits来做拥塞信息的标记,通过负反馈机制告警汇聚接入点的设备,客满了,普通客人,就甭接了,但对VIP客户,当然要继续接,思科路由器还实现了一些RFC,后来这些研究也在MPLS/TE上做了一些,因为目前看不到什么实际意义,所以也忘了这些RFC的名字,技术象妓女,一旦过气,就人前冷落鞍马稀,懒得有人光顾了,人类有时候真是太不是东西了。IP的CAC,最主要的还是TE技术,现在还有一些类似的方案,比如从终端开始发起TE tunnel/LSP,从理论上当然是很好的,但是商用上有很多麻烦,TE的麻烦事很多,比如TE的带宽分配模型就很难记住,只记住一个名字最好玩的,叫俄罗斯木偶,但这个木偶是怎么工作的的,次次记,次次忘。因为TE需要路由协议扩展配合,还有各种麻烦,所以对大容量的TE tunnel/LSP的支持,也会很麻烦,也就意味着增加成本。如果传统的基于硬件电路独享CAC可以叫硬CAC,那么基于TE的CAC也可以叫做软CAC,TE的主要目的是把MPLS的面向连接的LSP提供预先资源保证(QOS保证),所以从IP(无连接)-MPLS(有链接)-TE(有保证的连接),是IP技术发展的三大步走,但是因为IP电信化的FMC进程并没有那么快,而IP网络主要的traffic generator还是电信不会提供QOS保证的internet,所以TE的QOS技术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用武之地,商用部署有限,具体到部署,在一个线路上,一部分要做RSVP,一部分不做,是不好处理的,具体就不说了,包括DS-TE这些麻烦的东西,也就省了说了
(2) IP QOS(QOS这部分是临时插进来的。